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时,有六位悍将刻意找借口推脱,事后才明白他们的深谋远虑!当时刘备身边只有吴班、陈式、傅肜、冯习、杜路、刘宁等将领,而这些将领大多是蜀国后起之秀,像五虎上将这样的名将几乎一个都没有参与。
刘备作为蜀汉的创始者,早已以其仁义之君的美名传遍四方。然而,在蜀汉大将关羽被孙吴斩杀后,刘备再也无法保持冷静,执意不顾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,亲自率兵讨伐吴国。正所谓“旁观者清、当局者迷”,在刘备发动伐吴之战时,蜀国至少有六位勇将故意找借口未随刘备一同参战夷陵。
那么,到底是哪六位猛将没有随刘备东征孙权呢?
第一位没有随刘备东征的猛将便是赵云。提到赵云,他在刘备东征期间堪称蜀国武将中的佼佼者。然而,这次赵云的表现却显得异常反常。此前,赵云几乎始终追随刘备,无论是护卫还是随军出征,赵云总是站在刘备身边。然而,到了刘备东征孙权的时候,赵云却公开反对,并且也没有随军出征。
展开剩余88%那么赵云当时的情况如何呢?史料《云别传》中有详细记载,云谏道:“国贼是曹操,而非孙权。首先应当消灭魏国,吴国自然会归顺。即使曹操已死,子丕篡夺政权也应顺应民心,早早图谋关中,驻兵于河、渭上游以讨伐凶逆。关东的义士必定会运粮策马迎接王师。因此,首先应与吴国交战,而非置魏于不顾。”
从以上记载可以明显看出,赵云当时极力反对刘备征讨东吴。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:国贼是曹魏,而非孙权。从赵云的言辞中可以推测,他是在与丞相诸葛亮商议后,才出面反对刘备伐吴的。
至于刘备,他刚刚登基,对不顺从的臣子极为反感。当时,学士秦宓因为拒绝替刘备撰写讨贼檄文,几乎遭到刘备的处斩。
回顾赵云的一生,他极少反对刘备。然而在刘备东征孙权之际,赵云却主动提出异议。某种程度上来说,赵云的这一举动有些刻意为之,最终刘备决定让赵云留守江州,负责督管。
第二位未随刘备东征的勇将是马超。作为当时仅次于赵云的杰出战将,马超虽然曾全力支持刘备称帝和称王,但在刘备东征时,他却并未随行。
那么,马超当时对刘备的东征究竟持何种态度呢?其实,马超内心已经对刘备产生了一些厌烦之情,但他也无可奈何,毕竟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屈从于现实。据史料《三国志》记载:(章武元年)秋七月,刘备便率领各路大军征讨东吴。
很显然,刘备正式发起北伐是在公元221年7月,而当时的马超,虽然身居高位,担任凉州牧,并被封为斄乡侯,但却没有掌握兵权。从马超入蜀以来,他始终处于一种危机感之中。因此,在他眼中,刘备的仁义似乎并不那么可信。
当马超刚刚进入蜀地时,刘备派他负责临沮的事务,职位同样是空缺的。然而,后来马超所率领的西凉精兵几乎被刘备完全收编,并且这些精兵被训练成了后来的“无当飞军”。除此之外,最初马超曾因当面称呼刘备的字号而被关羽和张飞联手教训。
超因看到备待他如此厚待,常常称呼备字,结果引起了关羽的愤怒,他要求处死超。
当时刘备并未答应斩杀马超,而是给了马超一个下马威:他让关羽和张飞站在自己两侧,以此威慑马超。当马超进入时,关羽和张飞手持大刀,挺立在刘备身旁。马超看见座位,却看不见关羽和张飞,因为他们站得笔直,令马超大为震惊,从此再也不敢直呼刘备的名字。这就是刘备的手腕,而马超在加入刘备集团后被彻底架空,最终于公元222年早逝。
换句话说,在刘备东征期间,马超实际上并未给予支持,他只是保持了中立态度,甚至以身体抱病为由,拒绝了随刘备东征的邀请。
第三位没有随刘备东征的猛将是马岱。作为马超的族弟,马岱同样未受到刘备的重用。虽然马岱的战力处于二流末端,但他仍具备一定实力。然而,在刘备东征期间,马岱与马超被派往汉中,表面上是协助魏延守卫汉中。
从马超和马岱两人的角色设定来看,他们并不十分适合随刘备东征。
第四位不愿随刘备东征的悍将是吴懿。说到吴懿,他可是刘备的妹夫。刘备入蜀时,迎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,称帝后,吴懿也因此成为了皇亲国戚。吴懿最初跟随刘焉,后来又效力于刘璋,在刘备进军四川时,吴懿还曾亲率部队与刘备交战。
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,吴懿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,在川地拥有深厚的资历。而在诸葛亮北伐时,关于谁来守卫街亭的问题,许多人明确提议由吴懿负责,这足以说明他的能力出众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吴懿却没有参与刘备的东征,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原因其实非常简单,很可能只是随便找了一个借口。除此之外,保持中立也是一个原因。对吴懿来说,拥有一个强大的靠山或官职无疑是很有吸引力的选择。史料《三国志》记载,章武元年时吴懿担任了关中都督。此外,吴懿还是东州派系的代表人物,因此在川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。
川中第五位拒绝参与刘备伐吴之战的将领正是王平。说起王平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此人不仅天生具备将才,更是川中无当飞军的首任统领。由此可见,无论是个人武艺还是统军作战的能力,王平都表现得极为出色。
然而,刘备讨伐东吴之际,王平却并未随行左右。当时,他刚刚加入川蜀阵营,担任牙门将一职。对于王平而言,他需要了解刘备的实力与能力。而刘备则希望为蜀国留下一些力量,以助未来一统天下。
毕竟,在汉中之战中,刘备亲眼目睹了王平的勇猛,生平从未收降无能之辈。回顾刘备提拔的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魏延、王平,甚至包括关平和刘封,这七人中哪一个是无能之辈?
对于刘备而言,王平更像是特种兵的领袖。王平之所以没有及时跟随刘备参与东征孙权,主要原因在于他当时正负责为刘备训练无当飞军。刘备深知曹魏的军力擅长陆战,而蜀国兵力远不及曹魏,因此对此极为重视。
若想战胜曹魏,必须先训练出精锐之师。
拒绝参与东征的第六位悍将不是别人,正是魏延。魏延,字文长,是由刘备亲自提拔的勇猛将领。他曾参与入川之战和汉中之战,屡立战功。理论上,刘备任用魏延为大将可谓得心应手。
魏延不仅不会对刘备产生反感,反而会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。因此,魏延不仅会积极展现自己的才能,还会全力支持刘备的东征。然而,实际情况却是,魏延依然保持中立态度。
那么魏延为何会如此呢?他的主要理由就是镇守汉中。然而,当时刘备已经派遣了马超和马岱去支援汉中。其实,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,刘备在汉中调动五虎上将马超,以及勇将魏延和马岱,实际上是有些大材小用了。
换句话说,即便当时由马超独自镇守汉中,也足以抵御曹魏的进攻。因此,魏延本应能够随刘备东征。然而,实际情况是,魏延和马超都没有随行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魏延当时并未主动要求随刘备东征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?
唯一的选择就是保住性命。毕竟,刘备是川中的主帅,诸葛亮则是川中的丞相。刘备主张伐吴,诸葛亮却反对。如果支持刘备,一旦失败,魏延也难逃罪责。对于魏延而言,中立是最明智的选择。而在马超、赵云、马岱、吴懿、魏延和王平这六位猛将中,除了魏延还能勉强为东征孙权找到理由,其他五人几乎找不到任何不参与东征的借口。
刘备坚定地决定东征孙权,虽然初期取得了一些成效,但到中后期局势却陷入了僵持,最终被陆逊击败。一场夷陵大火让刘备终身悔恨。最终,如果你是川中大将,你会选择跟随刘备东征孙权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crd.gofgf.com
awp.gofgf.com
xev.gofgf.com
thu.gofgf.com
xqn.gofgf.com
uti.gofgf.com
cti.gofgf.com
ufl.gofgf.com
ytc.gofgf.com
krm.gofgf.com
发布于:四川省最安全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